目前,社会对碳排放管理员行业的总体认知度不高,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尚处于“由冷转热”的发展阶段。但随着职业身份得到正式认可,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小编整理了关于答疑解惑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这月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两周年。2020 年 9 月 ,中国向全世界作出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中国进入“双碳”时代。这两年是中国进入“双碳”时代加速变革的两年,在这一变革进程中,我们获得哪些新思考?

  中国减排乘势而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自2006年起)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6%。因此,中国对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根据2015年科技部发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1世纪以来,中国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占全国GDP的1.07%,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4%)的7倍多。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尽管在2013-2016年前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负增长,但此后排放量的反弹表明,长期减排仍然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国在减碳行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在“十三五”时期,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5%,单位GDP碳排放下降18%。“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20项主要指标中有四项围绕着能源或气候变化,且半数有“约束性”,这体现了政府对实现这些目标的坚定承诺。

  截至2020年,中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4%,实现了国家适当减缓行动和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的目标。

  “十四五”规划设定的2021年GDP增长目标只有6%,且没有对2022年至2025年定下具体的GDP增长目标。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经济增速压力得到缓解,减排工作便能“乘势而上”。根据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的预测,如果中国的GDP增长率继续保持在5%-6%,中国未来几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1%-1.7%。

  2021年5月,中国要求国内发电厂在年底前为国家电网增加90千兆瓦的风电和太阳能电力,助力政府兑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目前的15%增长到2025年达20%、2030年达25%的承诺。中国还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强度(每消耗一千瓦时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克数)较2005年下降65%。

  绿色金融的市场潜力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巨大,目前已经建立起一系列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统计规范、信息披露和评估认定,下一步国家将会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强化与产业、财税、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同、配合,增加绿色金融工具,优化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适应绿色项目长周期特点,创新金融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绿色信贷债券700亿元。根据央行的发布,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居世界首位,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1.95万亿元。

  中国碳市场试点工作从2011年启动,目前制度环境日趋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未来可期。

  2022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迎来成功运行一周年。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84.92亿元,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随着 2020年1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碳金融将步入发展“快车道”,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将更多关注碳金融市场,并提供碳交易账户开户、资金清算结算,碳资产质押融资等服务。

  普华永道在梳理中国金融机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时发现,中国转型金融引发数百万亿投融资需求,缺口巨大。毋庸置疑,与传统的发展轨迹相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更强的资金拉动。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1年发布的课题报告指出,在“碳中和”过程中,绿色金融的需求和供给将得到显著提升,到2030年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为81亿元,到2050年将达到487万亿元,其中60%与低碳转型相关,规模近300万亿元,平均每年需要资金约10万亿元。

  据统计,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9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例仍然较低,约8.25%。无论在绿色还是转型金融领域,市场都存在广阔的增长空间。

  新能源的挑战

  当前中国的能源体系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碳减排压力非常大。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碳减排步伐是世界努力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能源及高科技业务负责人滕勇博士说:“减碳通常依靠三种手段:一是降低能耗;二是使用绿电,如光伏、风电等,碳排放要低很多;三是适合的市场机制,比如碳交易市场,通过价格来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碳价如果能够体现环境成本,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回报就会更好。”

  在展望前景的同时,滕勇也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中国企业从传统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天然气虽然相对清洁,但总体上短缺。在新能源领域,上游原材料相对短缺,比如动力电池需要的钴与锂等,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

  但在“双碳”目标之下,全球新能源格局在重构,中国必须走出这一步。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净零排放的领导者和挑战者,已是遥遥领先的全球最大太阳能和风能生产国。据PV Tech(每日光伏新闻)报道,2021年光伏组件全球前十供应商中,中国公司占8家,并且包揽了前六的位置。

  美国曾经是光伏领域比较大的玩家,然而美国曾经的龙头太阳能企业如SUNEDISON及RGS Energy却宣告了破产,只剩FIRSTSOLAR硕果仅存。

  针对中国在光伏领域的发展,美国先后采用“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启动“201条款”“301条款”,但依然无法阻挡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光伏企业在过去20年利用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积极进取,在产业规模、技术领先度以及市场开拓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应该说,中国企业在引领全球的光伏产业。

  2022年7月27日,美国参议院公开了《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简称IRA)的立法文本,其中包括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条款的3690亿美元资金。中国企业以往为了规避美国的‘双反’调查,会到海外建厂,但现在美国在堵住这个缺口。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更多地受到欧洲产业政策形成带来的需求影响,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更多是借助欧洲市场的开放。

  滕勇说,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还是会面临成本的问题。尽管光伏已经平价上网,但这毕竟是经过多年的补贴(形成的结果)。在使用中波动性很大,遇到阴雨天或是无风的天气需要电网来动态调剂能源供应。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又催生了储能产业,电池储能、氢储能都是近几年具有爆发性的概念,也是很多企业和投资人关心的领域。


  氢能源的机遇

  寻找清洁又稳定的能源成为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科尔尼发布的《“氢”心相助碳中和——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展示,氢能具有零碳、高效、可储能、安全可控等显著优势,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氢燃烧之后的惟一产物是水,没有任何污染,因此,氢能被誉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如今,氢能正逐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已经发布,涉及战略定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等诸多方面。

  虽然氢气的最终成分一样,但是根据生产来源和碳排放量的不同,氢气可以分为灰氢、蓝氢、绿氢和紫氢四种类型。灰氢是指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等生产的氢气,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当前的主流氢气,约占全球氢气产量的95%。灰氢中约70%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约30%是工业加工的副产品。其主要应用于内部需求,即直接用于氢气生产站点。

  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将二氧化碳副产品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而制取的氢气,是灰氢过渡到绿氢的重要阶段。虽然蓝氢能够减少约90%的碳排放,但是二氧化碳的封存需要相对罕见的地质条件,这就限制了蓝氢的发展。

  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或风能等)发电后,通过电解工序制取的氢气。绿氢的制取技术路线主要为电解水,其碳排放可以达到净零。

  紫氢,又叫红氢,是以来源丰富的水为原料,利用核能大规模生产的氢气。热化学循环工艺和高温蒸汽电解都是有望与核能耦合的先进制氢工艺。

  这其中,绿氢是唯一具有全链路零碳排放的核心优势的氢气。可再生能源制氢未来将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有望成为最主要的制氢方式,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能源行业积极投资可再生能源制氢,例如四川水电制氢、新疆光伏制氢、内蒙风电制氢等,为规模化生产清洁低碳氢能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绿氢产量的增加,将帮助作为氢能的头部消费国与生产国的中国在氢能市场乃至“双碳”领域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很多省市都出台了氢能相关的政策或规划。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跨国公司、投资公司、国有与民营大型企业和众多创业型中小型企业开始布局氢能产业链。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弘成教育为联合会指定官方授权培训机构,为学员提供碳排放管理员报名时间,报考条件,成绩查询,证书领取,模拟试题等信息咨询服务。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