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上,全面摸清“碳家底”进而进行碳资产管理,是企业迫切需要迈好的一步。从而衍生出新兴职业“碳排放管理员”! 弘成教育小编整理分享,仅供参考!

  一、我国处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对于低碳经济重视不够,存在“锁定效应”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针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飞越式奇迹发展。改革开放的35年间,我国的经济改革层层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由弱变强,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跃升至518942亿元,年均增长9.8%。在1978—2010年的32年间,我国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位升至世界第二位,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7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占仅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8%,而2012年这个份额已经达到了11.5%。2008—2012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领头者,对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1978—2012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1元跃升至38420元,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年均增长为8.7%,增长了16.2倍。

  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忽略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共存,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多破坏。在我国政府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后,从各方面都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与投入。然而,从经济结构上看,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大幅上升,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二)我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我国仍以发展为首要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对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的效用有直接影响。从整体角度看,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经济对稳定我国经济发展和保障就业起到了很大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下一阶段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就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必须认识到在短期内淘汰大批落后产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我国的整体利益的,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要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进行。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完成经济增长指标,必然对淘汰资源利用率低下、排放量大的企业存在一定的抵触。我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我国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之后才面临碳减排和气候变化问题,而中国在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的阶段就必须要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这对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地财税政策不能不说是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要求。

  二、财政分权体制导致的问题

  对于促进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来说,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导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方财政对于低碳经济的投入不足。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实行的是中央政府提供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物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公共财政支出责任,地方政府没有开征地方性税种的权利,收入自主权没有得到保障,转移支付体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使得地方政府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缺乏资金来源和投入动力。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虽然明确了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入的原则,但是对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如何划分财政收入并没有做出规定。

  由此造成了省级政府为了集中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仿效中央政府,将政府支出职责逐级下放,造成基层政府财政拮据,在提供低碳经济发展必须的财政公共支出方面进一步压缩。其次,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划分不明确,使得环境保护责任也得不到落实,影响了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例如跨地区的水流域环境污染治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保护与管理、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的污染物处理、落实国际环境公约要求的环保措施、国家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具有国家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保护事务,应由中央政府进行统筹管理、投入财政资金,而目前这些领域缺乏国家财政的相应支持。

  三、配套制度和政策不完善

  由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性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外部性等因素,财税政策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和主要工具。但是这些财税政策是否能够发挥预想的效用却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其他配套制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我国目前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不能真实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发挥其效用。而且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对化石能源的补贴制度,这些对化石能源的补贴鼓励了对化石能源的消费,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造成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动力不足,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借鉴其他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仅靠财税政策不能满足低碳社会形成的需求,低碳金融的配套政策实施才能使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事半功倍。但目前我国的低碳金融政策开展较慢,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碳期货、碳基金和绿色信贷等。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参与程度浅,对CDM项目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和交易规则等不熟悉,更缺乏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基金等各种金融衍生品,目前基本仍然以绿色信贷为主。

  而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兴趣不断提升,但绿色信贷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CDM项目多属轻资产项目,与我国商业银行看重资产抵质押等担保措施的条件不吻合,造成商业银行没有操作此类业务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需要政府不断推进。

  四、社会低碳文化尚未形成

  低碳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简单的说,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低碳理念、低碳社会价值观和低碳行为规范。首先,实现社会和经济的低碳发展首先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低碳理念贯穿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将低碳理念深入贯彻到这些方面,让个人意识并重视到低碳生活的存在,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顺利发展低碳经济。

  有了低碳理念和低碳价值观,还需要用法律、政策和道德来调控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低碳行为规范。文化价值观是经济增长动机的基础,社会低碳文化的形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社会中形成低碳文化首先需要对传统工业经济文化的价值观和发展观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低碳社会价值观,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都能体现低碳化的行为和意志。

  由于我国市场体制建设时间较短,人们习惯于接受政府对经济实体的统筹规划、统一领导、直接投入与管理,而没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没有把低碳文化纳入政府的引导方向中去。此外,低碳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也有带有生态文明属性,而目前人们通常认为低碳文化产品就一定只有生态文明效益,忽略了低碳文化产品具有的商品属性和经济效益,导致人们对低碳文化产品的热情不高。在管理体制方面,一是没有理顺低碳文化建设的政府主导与建设主体经营之间的关系,低碳文化的建设主体习惯于政府的包办经营,而政府往往在低碳文化建设中将管理职能演变成为直接经营,导致责任边界不明确。二是低碳文化建设缺乏市场建设主体,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也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竞争意识不足,市场意识薄弱。

  低碳文化建设主体分散,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低碳文化建设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人才机制建设方面,尽管我国多年来一直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相对较晚,因此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人才无论在数量、素质、结构上,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乏低碳文化的典型人才,缺乏低碳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低碳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缺乏低碳文化市场拓展的人才。

  其次,对低碳人才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少,不能满足低碳文化建设的需要,不利于引进高层次复合性人才进入到低碳文化产业,造成低碳文化建设的创新不足,没有形成新的亮点。整个社会公众的参与是使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能够发挥其预期作用的重要条件,但是低碳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国目前公众对于低碳文化的意识仍停留在表层认识阶段,需要大力引导和教育。

  弘成教育为联合会指定官方授权培训机构,为学员提供碳排放管理员报名时间,报考条件,成绩查询,证书领取,模拟试题等信息咨询服务。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