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为热烈庆祝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周年,更好展示全国碳市场工作成果,总结市场发展经验,进一步推动市场建设,我们将围绕“双碳”目标和全国碳市场等热点话题,组织开展“开市一周年、开启新未来”专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理查德·桑德尔(Richard Sandor)博士:需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新兴市场,中国碳市场未来可期——在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周年活动上的讲话


人们往往会对市场感到困惑,而观念与现实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看一下欧洲碳市场,纵观其发展至今的历史,自2005年启动以来,对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乏批评指责之声。有人指责欧盟碳市场是失败的,有人说交易价格过高,有人指责碳排放的目标定得太低,有人抱怨碳排放的目标一直未能达成,还有一系列负面文章指责欧盟碳市场未尽其责,这就是观念。


然而现实却截然迥异,事实上,1990年欧盟的碳排放为57亿吨,现在下降到43亿吨,就2019年的数据而言,碳排放下降了24%。现实上,与大众观念相反,欧盟碳市场是成功的。


我们再谈一谈美国,有人觉得环境权益市场在美国绝无出路,有人认为没有相应的市场行为出现,有人认为实际上不用担心气候变化,认为它已经降为联邦政策中最不起眼的部分,并且鉴于地缘政治的现状,这一问题会越来越淡出视野。


那么现实究竟如何呢?现实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意识到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华盛顿州的政策只适用于华盛顿州,它无法反映整个国家的政策,也无法反映出当地、各州或地区性市场的存在。实际上,美国有20个碳排放权和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市场。这些市场涵盖了德克萨斯风力发电市场,马萨诸塞太阳能市场,可再生能源市场,自愿减排市场,以及一些兴起的区域市场,如覆盖了美国东北部多个州的区域碳污染减排计划(RGGI),还有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而加州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有人可能会问,你说的不错,但是这些市场的规模如何呢?它们规模大吗?还是只对分散的局部几个州具有影响力?如果我们看一下整个北美碳市场,加上ICE、Nodal和其旗下的IncubEx这些交易所,事实表明,衡量市场规模的未平仓合约数量达到了130万个,与黄金期货和期权交易相比,二者相差无几。我认为现实情况是,北美碳市场的规模接近北美黄金市场的规模。而欧洲市场的规模小于北美的市场及黄金市场,权且说二者规模大致相同。所以现实情况是美国的碳市场范围很广,非常之广,但并非基于联邦层面,而是州层面。


它们表现得好吗?如果我们关注实际情况,它们表现相当不错。自2005年以来,面向美国东北部地区的RGGI计划使其覆盖碳排放下降了40%,2019年对其碳排放总量上限进行了调整。现在也有新的州考虑加入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其覆盖碳排放量从峰值下降了13%,低于1990年的水平。AB32号法案进一步要求到2030年碳排放量再减少40%,在一切照旧的前提下,预计2020 年的碳排放量将超过5亿吨。


人们总以为在北美没有碳市场,或并不成功。然而现实是,它是成功的,相关市场很广阔,并且在一直扩张,各市场都在减少碳排放量,以达到他们设定的目标。从09年设立的RGGI计划和13年启动的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减排目标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这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市场是个有机体,它需要时间来壮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认知与现实是大相径庭的。


那么一年前人们是怎样看待中国的呢?华尔街日报曾报道:“中国将启动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人们预期这个市场会像烈火一般以燎原之势迅速展开,一旦市场开启即可步入成熟。但现实是,相关市场需要20年来成长,而在最初几年,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接下来的8年里会成长为具有一定体量的市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10年使其成熟。


那么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得怎么样?为什么我们要在历史的背景下,而不是从体量与价格的角度来看待它?因为中国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中国在08年就开启了相关试点碳市场的工作,中国主要媒体报道,去年的七月中旬,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事实上这一市场覆盖了45亿吨的排放量,其中包含了超过2100家电力企业。如果我们细看这一市场,会发现这是一个碳排放强度控制市场,而非简单的碳排放总量控制,所以其设计机制也与欧洲和美国的市场有所不同。


我们常说,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必须由中国自己设计,由中国的经济学家来设计,由中国的市场从业者来满足其需求。碳排放强度实际上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有可能会被碳排放总量控制所取代,但是对于各位观众来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对一个刚运行一年的市场妄下断论。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05年启动,其体量在最初也不是很大,在2007年,也就是在《京都议定书》为期四年的承诺期开始前,交易价格降至0元;09年启动的RGGI价格也曾跌至过将近1美元;13年启动的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也出现过低价格的情况。在几乎每个我们熟知的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出:市场运行一年的结果无法反映其未来的表现。


作为一个从业30年的人,以及全球总量控制下的碳交易市场研究者,我想向你们强调,中国的碳交易之行才刚刚起步,相关机构的建立十分重要,这意味着需要培养相关的大学教授、学生、监管者、律师、会计师、交易者,以及那些能实现技术变革的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进行评判。


作为一名从业者,我参与过世界上第一个二氧化硫限额交易市场,美国自愿减排市场,欧盟碳交易市场,以及天津碳交易市场,同时现在也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客座教授,我希望大家认识到,我们不能只看目前中国的碳交易现状,还要结合未来两年的发展情况。我强烈建议政策制定者与行业从业者保持耐心,这一市场需要经过更多几年的发展之后,我们才能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也许在3年后我们才能看到这个市场的全貌,在这期间或者在那之后发生的任何潜在变化,将为我们提供关于价格机制设计的必要信息。我坚信,如果能对价格机制进行合理设计,中国将拥有现在以及未来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