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2025年

  ✔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

  较2020年分别下降15%、18.5%

  ✔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

  较2020年下降率不低于15%

  ✔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7%

  到2025年年底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力争突破325天

  ✔优良水体比例力争达到80%以上

  ……

  奋斗三年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沈阳要这么干

  “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3月16日召开。

  市发展改革委

  二级巡视员姜柏林介绍情况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们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围绕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任务,量化工作目标、细化行动举措、强化落实保障,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下面,我重点介绍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安排。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能源消费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大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是加快用能结构调整优化、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部署实施风电提升、光伏扩面、生物质挖潜、煤电升级、清洁取暖攻坚等5项重点工程,确保2025年,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分别下降15%、18.5%。

  一是加强煤炭减量替代与清洁高效利用。高标准建设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利用三年时间完成热源清洁化改造2.5亿平方米、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0万平方米,严格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推动供电煤耗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的煤电机组提标改造,重点推进华润沈海热电升级迁建项目。2025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40%左右。

  二是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加快清洁能源强市建设,打造无约束新能源接入智慧电网,推进21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达产,推动沈北、法库等地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启动县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53%以上。

  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工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对如期实现碳达峰意义重大。我们部署实施绿色企业培育、工业节能增效、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改造、绿色技术推广、新兴产业壮大等6项重点工程,确保2025年,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率不低于15%。

  一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汽车、装备、轻工、医药等行业建立绿色制造企业培育库,推动创建绿色工厂、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有序推动能效基准水平以下项目限期改造,支持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用能企业对现有的工艺和设备实施节能改造,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2025年,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名单数量达到200家。

  二是引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在落实“双碳”目标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聚焦航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8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推进优势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装备等重点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

  三、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沈阳的重要载体。我们部署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低能耗建筑示范、供热结构优化、城市“铺满绿”、美丽宜居村等6项重点工程,确保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规划保留村全部建成美丽宜居村。

  一是推动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加强规划引领和管控,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坚持增存并举工作原则,严控新增、盘活存量,在项目用地预审、农转用征收及土地供应环节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落实节地评价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25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目标。

  二是推进城乡生态品质提升。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进一步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以口袋公园建设为突破口,高水平规划建设北方特色公园城市。推动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202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

  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交通运输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我们部署实施城市公交线网优化、轨道交通建设提速、运输工具低碳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等4项重点工程,确保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7%。

  一是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开展一体化多式联运服务,争取纳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深化国家公交都市建设,提速推进地铁、快速路在建项目,加快构建完善、合理、便捷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2025年,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257公里,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运输比超过80%。

  二是抓好节能低碳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新能源车辆在公交领域应用,推进公路沿线、公交场站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保障能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推广应用温拌沥青、智能通风、辅助动力替代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产品,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空域等资源,推进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等融合发展。202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0%左右。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实际行动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加快推动沈阳蝶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市生态环境局

  副局长单伟民介绍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国家以及省市有关要求,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未来3年,将重点推进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到2025年年底,力争优良天数突破325天,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基本消除重度以上污染天气,臭氧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实施燃煤污染治理提升行动。结合供暖规划和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今年,开展全域20吨及以下小型燃煤锅炉“清仓见底、分类施治”;到2024年,建成区基本淘汰40吨及以下的供热燃煤锅炉;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65吨以下锅炉实现“应淘尽淘、应改尽改”,在规划保留的原则上实现超低排放。

  二是实施臭氧污染深化治理行动。开展工业行业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系统整治;推进油品储、运、销全链条挥发性有机物综合管控;加大锅炉、炉窑、移动源氮氧化物减排力度。

  三是实施移动源协同治理行动。坚持“车、油、路、企”统筹,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监管重点,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和机动车清洁化推进力度,完善销售、使用、检验、维修和报废等全流程管控。到2025年,机动车、工程机械等超标冒黑烟现象基本消除,柴油货车排放检测合格率超过90%。

  四是实施扬尘、秸秆禁烧精细管控行动。推动施工、道路、厂库、运输、裸地“五尘”共治;提升秸秆“离田灭茬”和“五化利用”水平;逐步推广“铁塔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视频监控。

  五是实施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行动。加强气象联合会商,提升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化管理,深化都市圈联防联控机制。

  二、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进一步提升水生态品质。

  坚持“三水统筹”,以水污染问题和水生态需求为导向,强化水污染源头治理,分流域、分区域科学施治,到2025年年底,实现国省考断面全面消除Ⅴ类水体,优良水体比例力争达到80%以上。

  一是实施重点河流水质提升行动。开展蒲河水质提升攻坚,重点解决浑南、沈北、于洪、新民、辽中等沿河地区雨污混排、污水溢流、酸菜企业排污、养殖粪污等突出水环境问题;开展养息牧河达标整治,强化流域周边村屯环境治理,杜绝垃圾、粪污入河;开展八家子河专项治理,强化沿河工、矿企业排水治理,解决支流河、排干积污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纳污负荷。

  二是实施污染源全面治理行动。深化入河排污口整治,建立排口上游污染源清单,纳入水体达标管控体系,实施重点排污口在线监控试点项目建设;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问题以及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专项整治,解决处理设施进水浓度异常和超标排放问题;加快推动畜禽粪污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解决涉农地区畜禽养殖粪污入河污染问题。

  三是实施重点工程补短板行动。以北沙河、蒲河为重点,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管线建设,切实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率;推进实施重点区域雨污混接和雨污分流改造,减少雨污混排对河流水质影响。巩固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开展新民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工作。

  四是实施水环境监管提档升级行动。建设蒲河4个重点支流河和卧龙湖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水质管控和精准溯源等技术手段升级。针对各河流主要污染问题,建立污染防治及管控措施清单,实施“分级分类分区”精准管控。

  三、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进一步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稳定。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到2025年,持续保持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3个“百分之百”。

  一是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督导企业依法落实自行监测、隐患排查等相关要求;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关口前移”,在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出让、划拨等环节加强部门联动监管。

  二是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实施分区管理、分类管控;开展危险废物处置场、生活垃圾填埋场“两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持续开展地下水点位周边环境风险排查整治。

  三是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提升危废处置能力,推进恒泰废酸利用、中化二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完善本地处置利用体系;编制我市医疗废物应急协同处置方案,健全医疗废物应急收集处置体系。

  四是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建立组织推进机制,推动落实工业固废、生活源固废、农业固废、建筑垃圾、危险废物5大领域重点任务。

  四、强化生态保护与监管,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

  坚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创新监管体系,加大保护力度。

  一是构建严格的准入防线。推进“三线一单”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政策制定、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应用,深化准入清单对“两高”行业的管理要求,引导规范产业在空间布局、类型结构等方面优化调整。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强化红线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监督,开展“绿盾”行动,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

  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落实《沈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谋划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适时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提升监管手段,夯实保护基础。

  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编制沈阳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每年完成2至3个示范区(县、市)创建,力争6至7年内,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

  五是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构建宽严相济执法工作体系,统筹调配执法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严厉打击重大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排污企业专项帮扶,推动企业自觉守法,持续提升环境执法效能。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工作部署,锚定目标、勇担使命,奋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努力让沈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更宜居,为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更加坚定的生态环境支撑。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问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沈阳市如何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答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姜柏林:三年行动中,我们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风光等资源有序开发,积极稳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

  一是高起点绘制能源转型发展总体蓝图。先后制定《沈阳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沈阳市维护能源安全实施方案》《沈阳市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能源发展顶层设计,推动稳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是高标准建设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2022年4月,我市获批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我们将用好用足21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完成热源清洁化、建筑能效提升等4大类66项重点工程,助推清洁取暖率不断提升。

  三是高质量构建灵活高效坚强智能电网。围绕新能源消纳送出和电力负荷增长需求,“十四五”期间全力组织实施400亿元电网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升级、智能、绿色、安全”智慧电网。

  四是高水平打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链。组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链长制”工作专班,编制《沈阳市推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链建设工作方案》《沈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构建产业链图谱,配套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项目清单,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绿色动能。问

  在刚才的介绍中提到了建设“无废城市”,请问作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市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谋划和安排?

  答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单伟民:沈阳市委、市政府对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实施7大类41项重点工作。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主线,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全力打造东北地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无废城市”样板。

  一是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打造绿色供应链,扩大工业固废在建材生产、生态修复等领域利用规模。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到2025年,建立绿色制造企业重点培育库,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100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二是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化”处置。重点推进秸秆“五化”利用,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品减量增效,积极推广低温生物降解地膜、免耕播种等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模式。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三是做好生活源固废“减量化”治理。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废旧物资循环体系,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厨余垃圾处置等终端处置项目建设,实现全域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25年,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稳定保持在100%,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5%。

  四是强化危险废物“精准化”管控。对危废产生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快废酸、废活性炭等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提高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到2025年,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稳定保持100%。

  五是加强建筑垃圾“系统化”治理。积极推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着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推动再生利用。到2025年,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率达到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75%。

  弘成教育为联合会指定官方授权培训机构,为学员提供碳排放管理员报名时间,报考条件,成绩查询,证书领取,模拟试题等信息咨询服务。欢迎咨询!